卷二:之前参与可持续发展、动物保护、一带一路,非格子间的工作,半年一年可能会做五六个项目,大部分时间在上海,业余也喜欢剧场演戏,探索后想要结合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来参与公益,用行为艺术来筹款等。

2022年7月加入RW,最开始只有5个小伙伴,目前在法国读社会创新专业。

在找英语口语老师,遇到了很好的,教育专业的,关心学生知识成长的外教。所以开始做英语口语学习跨国平台。然后开始旅居。

2023年RW初创开始线下聚会,开始考虑尝试共居。线下的氛围很活跃。后来开始陆续在全国做共居快闪。期间很多人一起参与活动、访谈、播客。一直到2023年12月的时候开始考虑做组织改革,之前的收入唯一来源就是社区活动的随喜红包,长期“用爱发电”。也很高兴能参与数字游民生态的共建,如果基于共识来看,是有价值的那就干起来。

我们是实践先

目前社区三大业务

数字游民远程工作信息网站,参与社区共建就可以获得代币,获得权限查看新的职位。既是流量入口,又是可以运转的商业模式。

数字线下基地快闪,第一次相对中心化的,第二次半中心化的,第三次是去中心化的

数字游民技能课程,设计课程,因为数字游民整体很爱学习,同时设计是常见技能。然后后续的课程会放在平台上公益开放,但同时

线上为主的社区如何

线上接触数字游民的方式一般是采访、 播客、活动,某种程度来讲,对话的力量反而很鼓舞、很深入。线上认识的数字游民和普通的网友很大的区别,有很多共同话题。线下的见面让双方变得立体,可以更认识一个人的更多面,那样人与人的联结会很紧密。我的共居经验,曾经有朋友三天说出从未对外人说过的秘密,这种亲近时刻,在开放、尊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出现了。

共创的问题,RW社区成员之间是如何进入共创的环节?基于什么?

主理人:实话说,线下见面之前共创之前可能动力没那么强,但见面之后发现共性和个性之后,可以了解和不同的人共创是什么感觉,然后保持生活化的联系,然后合作就很快展开了。但可能有一个弊端就是,没有那么强的聚焦性。